從書法影片到 Partimento:藝術應該讓人回到自己

%E8%97%9D%E8%A1%93%E6%87%89%E8%A9%B2%E8%AE%93%E4%BA%BA %E5%9B%9E%E5%88%B0%E8%87%AA%E5%B7%B1 1

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關於書法的影片。

影片中,作者批評現今網絡上流行的「江湖字體」,雖然乍看之下風格強烈、筆鋒有力,卻缺乏真正書法該有的內在精神。他認為,那些只是用來吸睛的筆劃變形,不過是表面技巧的堆砌,缺乏真正書法應有的結構、節奏與氣韻。

其中一句話深深觸動我:

「真正的書法,是讓人回到自己」

我停下來重看了好幾次,心裡出現了一個熟悉但又難以言喻的感覺。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對「藝術」的追求,是不是也走偏了方向?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被「形式」與「表現」迷惑,而忽略了藝術最根本的功能:讓我們與自己、與他人產生真誠的聯繫?

透過他的推薦讓我去閱讀了《藝術:讓人成為人》。


書中所說:藝術應當服務於人性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 The Art of Being Human,翻譯過來,就是「作為一個人,藝術的意義」。書中強調,藝術不應該只是為了創新或炫技,而是要幫助人類探索自己的情感、價值、處境與靈魂。

在現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的章節中,作者提到:

「某些藝術作品給人感覺就像是為了挑戰傳統而挑戰,彷彿只要夠新奇,就值得存在。這讓人質疑:如果一件藝術作品不能與觀者產生真誠的聯繫,那麼它是否真的具有價值?」

這段話與影片中的觀點可說是遙相呼應——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新穎」,而是「真誠」;不是「突破傳統」,而是「與人對話」。

在這樣的觀點引導下,我突然理解,自己心裡長期以來對某些藝術現象的困惑,原來是有脈絡可循的——我們太容易崇拜那種「看起來像藝術」的東西,而忘記去問一個更深的問題:

這作品,真的讓我更認識自己嗎?它真的讓我與人建立了什麼樣的連結嗎?


我的內在思考:那麼我用 Partimento,是不是太過時了?

這樣的反思,也讓我回到自身的音樂教學上。我現在在探索使用 Partimento作為鋼琴即興與創作教學的核心工具。這種方法源自十八世紀的義大利,當時音樂學生透過低音線條練習和聲與旋律的即興,發展出深厚的創作能力。

但也有人問過我:「你還用 Partimento?這不是很古老、很學院派嗎?現在不是應該用軟體、用 AI、用現代流行的編曲方式來教嗎?」

我當時答不上話。但在經歷了這次書法影片與書本的啟發後,我知道,我的選擇其實很清楚:

我之所以選擇 Partimento,不是因為它老,而是因為它真。

它讓學生建立與音樂語言之間的真誠關係,不是複製,而是創造;不是模仿,而是理解。它不是技巧的捷徑,而是創作的根基。


秩序,不是限制;是真正自由的起點

Partimento 所帶來的,不只是「即興訓練」,更是一種讓學生在秩序中發現自由的過程。每條低音線條、每個和聲進行、每一次的練習,其實都是在讓學生理解音樂的語法——就像書法家練習筆劃、結構、行氣與節奏。

有人以為「創作」就該完全自由,最好沒有規則。但我愈來愈相信,自由並不是沒有邊界的奔放,而是當你理解秩序、尊重結構之後所產生的從容與自信

這也讓我重新定義了「創新」: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叛,而是在深刻理解之後,提出的新對話。


藝術的價值,在於它讓人更像人

無論是書法、音樂、繪畫還是教學,其實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你是否在這當中找到了更真實的自己?」

我們可以有新技術、新媒材、新風格,但若沒有回歸「人」的這一層,那些創新就可能淪為表演。

這段時間,我不再焦慮「是否過時」的問題。我開始更珍惜自己所選擇的這條路:我教音樂,是希望學生能聽見自己的聲音,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樣子。我用 Partimento,是因為它讓學生在歷史的智慧中練習創造、在結構的秩序裡尋找自由。


結語:藝術不是花俏的展示,而是誠實的陪伴

真正的藝術,不是「我讓你驚嘆」,而是「我讓你想起自己」。
就像那位評論書法的影片創作者所說:

「真正的書法,是讓人回到自己。」

我想,真正的音樂、真正的藝術、真正的教學,也應該是這樣。

我們不需要證明自己多有創意、多會打破框架。我們需要的是,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幫助人聽見自己內心的旋律

如果這條路看起來老、看起來慢、看起來不夠華麗——那也無妨。因為我知道,這條路是真誠的。


註記:
這篇文章是我和 人工智能對話整理出來的,內容想法來自我的反思,由它幫我組織和表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