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Partimento在鋼琴即興教學上的運用與反思

img 1380 1

在我經營鋼琴工作室的這段日子裡,我一直不斷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即興音樂的世界,讓他們在音樂裡自由翱翔。然而最近,一種名為「Partimento」的古典音樂教學方式進入了我的視野,這令我不禁思考:這種源自18世紀歐洲的音樂教學方法,在我這個現代即興鋼琴的工作室裡,究竟是畫蛇添足,還是不可或缺?

Partimento:跨越時空的音樂地圖

或許先簡單介紹一下何謂Partimento。Partimento原是巴洛克晚期到古典初期流行於義大利音樂院中的訓練方法,它透過只提供低音旋律或簡略記譜的方式,引導學生即興補足旋律及和聲聲部,學習和聲走向與聲部進行邏輯。在這種訓練中,學生無法單純倚靠樂譜,必須主動分析音樂上下文,理解音樂如何一步步發展、結構如何串聯——這恰巧是現代許多鋼琴教學方法所忽略的。

我嘗試過使用一般的和弦符號教學,但學生往往只機械性地堆疊和弦,音樂句子的流動性、邏輯性欠缺,音樂的表達也顯得生硬死板。相較之下,Partimento提供的是一張清晰而系統化的音樂地圖,學生能明確得知每個音樂句子的「目的地」在哪裡,並透過練習掌握如何從容不迫地引導樂句順利抵達目標音。久而久之,他們能夠學會如何組織音樂結構,讓即興的旋律與和聲自然而然地展開。

學習Partimento的明顯優勢

Partimento所提供的清晰結構感正是我認為對學生最重要的幫助。這些「音樂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牢固的樂理基礎,更能增強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與整體理解。因為當學生透過Partimento的方式熟悉那些常見的古典模型(Schema),例如Romanesca、Prinner、Fonte等,這些模型便如同一個個音樂語彙,日後他們若去接觸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便能迅速辨識出其中的結構特色,更深入地感受音樂家的構思與美感。

更重要的是,Partimento能有效訓練即興能力。透過反覆實踐這些基本音樂模型,學生逐漸掌握「如何在當下組織出連貫且合乎邏輯的音樂」——這才是真正即興的核心技能。一旦擁有這種能力,他們就能自在地運用於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場景當中,不再受限於記譜或和弦符號。

我的掙扎:音樂教學的現實意義

然而,在內心深處我又開始質疑:在當今這個時代,學習這種源於18世紀義大利的音樂教育方法,究竟對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多大意義?畢竟,現代大眾聽到的音樂多數是爵士、流行、搖滾,甚至是電音,這些都是與Partimento所重視的古典聲響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作為教學者,我是否該把寶貴的教學時間用於一個如此古老且非主流的教學法呢?

我必須坦承,這種掙扎有時讓我感到矛盾。尤其當有學生清楚地表達了希望學習即興鋼琴以演奏當代流行或爵士風格音樂時,我更覺得使用Partimento的教學會不會反而成為學生實踐夢想路上的障礙?

再次審視:回歸音樂教育的初衷

冷靜下來後,我開始更深刻地反思音樂教學的本質意義。我想,教學者的使命並非一味地追逐當下流行的風格,而是引導學生掌握核心音樂技能:包括如何組織旋律、設計聲部與和聲,以及即興創作的能力。這些技能,是不會隨著流行趨勢而褪色的核心音樂能力。

若將Partimento視為培養音樂核心能力的工具,它的教育價值便能重新浮現:這種看似老舊的音樂方法,其實正是建立扎實基礎的最佳途徑。學生透過Partimento掌握了音樂結構的原理和即興邏輯後,便能輕鬆地跨越到任何音樂風格中去。如此一來,學生未來接觸爵士、搖滾、流行樂,甚至其他音樂領域,都能以快速有效的方式學習。

平衡之道:將Partimento與現代音樂需求融合

因此,我的掙扎逐漸找到了答案。關鍵不在於是否該使用Partimento,而是在如何運用這個工具。

或許,我應將Partimento視為基礎教學方法之一,並將其靈活地融合於現代的音樂課程中,而非完全以古典原教旨主義的方式教授。我可以將這些古典Schema的原理抽離出來,並與現代的和弦進行結合,示範如何將古典聲部進行的原則應用於當今流行音樂的即興演奏中。學生學會的,不只是如何演奏古典樂句,而是如何從底層原理去理解和組織音樂。

結論:從掙扎到清晰願景

這次對Partimento教學法的深刻反思,不但解決了我內心的掙扎,更讓我更清晰地看見音樂教學未來的方向。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而Partimento,正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思考框架,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音樂,從容地進入不同的音樂語言,並且隨時隨地都能透過音樂自由地表達自我。

在未來,我將持續探索,努力將Partimento和即興鋼琴教學進一步融合,為學生打造一個既扎實又充滿創意的音樂學習旅程。這不但不是畫蛇添足,反而是塑造學生音樂思維、真正實現即興自由的重要拼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