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音樂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種真誠的對話,一種看不見的牽引,一種能夠讓我們彼此靠近的方式。
最近閱讀《藝術:讓人成為人》這本書,讓我重新體會這件事——
真正的藝術,是在人與人的聯繫中活起來的。
它的價值,不在於創新形式,也不只在於技巧層面的突破,而在於它能不能讓我們回到人性本質,看見自己,也看見他人。
藝術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用來理解彼此的
書中寫道:
「藝術不僅讓我们看世界,也幫助我们看自己。」
「如果藝術不能喚起共鳴,那它不過是裝飾。」
這句話說得簡單,但意義深遠。它讓我反思,我學音樂、教音樂、創作音樂的這些年,我是否真的把音樂當作一種與人產生連結的方式?還是有時候,我只是希望它「聽起來好」、「彈得出色」、「看起來厲害」?
真正觸動人的音樂,其實從來不是最複雜的和聲、最快的跑動,甚至也不是最「原創」的動機,而是那些能讓人感受到:
「你懂我。」
「我不是孤單的。」
「你把我說不出口的情感,用旋律說了出來。」
而要做到這一點,我發現,光有技巧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一種「敏銳度」。
音樂與人的聯繫,建基於對人性變化的敏銳感知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件事:
音樂之所以能動人,是因為它承載了人的情感與處境;而要讓這些情感真實地流露,就要對「人」有足夠的認識與感受力。
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只是一味創作我自己「覺得好聽」的旋律,那可能只是「自我滿足」;但如果我能觀察到他人的痛苦、關注到學生的壓力、聆聽到社會的焦躁,那麼我的音樂就可能從個人的小世界,走進更廣闊的人文視角。
這不是說我要寫什麼「社會批判式」的作品,而是指——
我的音樂,是否能夠成為他人情緒的容器?
是否能幫助某個人,整理他的感覺、說出他的無聲?
這樣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透過刻意練習與日常觀察慢慢建立起來的。
培養這種「音樂敏銳度」,其實是一種人性的訓練
敏銳,不只是對音高的敏感、對節奏的反應,而是對人、對自我、對世界的覺察力。
我發現,當我願意花時間去觀察——
- 學生今天的狀態
- 家長的焦慮背後的原因
- 社會氛圍的波動
- 自己內心最近的情緒、疲憊或希望
這些經驗都會悄悄地進入我的音樂中。
有時候,我甚至不需要特意創作一首「有主題」的作品,只要坐下來彈琴,那些日常所感受到的情緒就會自然流出來。這時的音樂,就不只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為了「與人產生連結」。
「我寫的這段旋律,是不是有人也需要聽見?」
「我在演奏的這個情感,是不是能夠陪伴一個孤單的心靈?」
「我是否能讓音樂成為一種照亮,而不是只是一種展示?」
當創作慢慢從個人視角,走向人文視角,它就不再只是「表達我」,而是擁抱我們。
這就是我從《藝術:讓人成為人》中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藝術的終極意義,是讓我們彼此更靠近、更理解、更成為「人」。
結語:當我們更敏銳,我們的音樂也會更有力量
我們每一位音樂人,都可以選擇走上這樣一條路:
從技巧走向感受,從感受走向理解,從理解走向關懷。
這條路不容易,但它會讓我們的音樂真正有力量——
因為它不是在告訴人「我有多厲害」,而是在說:「你並不孤單。」
註記:
這篇文章是我和 ChatGPT 對話整理出來的,內容想法來自我的反思,由它幫我整理。